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后,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政权,设立百官并任命官职。他还派遣使者持节,向鲜卑单于请求支持,并试图拉拢边民、诱惑鲜卑部落,发动侵扰北方的行动。此时,司马懿被召入洛阳,准备出征辽东,以应对公孙渊的挑战。
曹叡对于是否动用魏国最强将领心中犹豫不决。首先,他担心司马懿如果再次立下赫赫战功,可能会让他的威望进一步提升,这对魏国的朝廷来说并非好事。其次,他也顾虑到蜀汉可能会趁机在西线发起偷袭。其实,早在235年,丞相曹操六出祁山后的第二年,蜀汉的马岱便曾领兵袭扰魏境,虽然被魏将牛金击退,但这一事件让曹叡更加担忧局势的复杂性。
不仅如此,由于毌丘俭在辽东的失败,再加上魏国庞大的军费开支,朝堂上对再次征讨辽东的呼声并不高。为此,曹叡详细询问了司马懿关于出兵辽东的细节安排,心中希望能得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。
司马懿自信满满地回答道:“征战的周期可以分为三段:往程百日,攻战百日,还程百日,休整约为六十日,这样一来,整个战役一年足矣。”他的计划是来回的时间需要各百日,战斗约需百日,这样的节奏足够完成任务。
对于战局的预测,司马懿也做了详细的分析:“公孙渊若放弃襄平而逃,便是上策;如果他依托辽隧设防,拒敌于辽水,那是次优选择;若他坚守襄平,便能形成困局,等待魏军自投罗网。”他认为,公孙渊有三个选择:一是弃城逃亡;二是依托辽水设防,拒敌于国门之外;三是守住襄平,与魏军对峙。司马懿最担心的,就是公孙渊弃城而逃,进入山区展开游击战,这样一来,魏军虽然在兵力上占优,但长期打下去,兵员疲惫,最终只能撤退。
展开剩余71%曹叡问:“那为何说弃城逃跑是上策?”司马懿解释道:“公孙渊的根基还不稳,他无法长时间维持大规模的抗战。辽东地区地形复杂,守城久了,可能会由于粮草供给不足而失去支持。所以,他必定会首先选择放弃辽隧,随后守住襄平。”
为何司马懿能如此精准地预测公孙渊的选择呢?首先,公孙渊年少时便篡夺了孙权的地位,积累了丰富的权谋经验。他深知曹魏的强大,虽然心中有抵抗之意,但也清楚,若他选择游击战,最终会付出惨重代价。他积累了大量财富,如果在这个时候逃跑,那么这些财富必定会落入魏国之手,这让他不愿放弃。而且,公孙渊的支持者显然不会轻易接受他的逃跑,毕竟他们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才跟随他走到今天。
公孙渊敢于与司马懿对抗,最大的依仗便是辽东的三大地形优势:伴海道、辽泽和辽河。
1. 伴海道:从冀州出发,若要攻打辽东,途经山海关走傍海道本是最便捷的路线。然而,傍海道常常泥泞不堪,雨季更是难以通行。曹操北征乌桓时,便未选择这条路,而是走了卢龙道,尽管距离更远,但路况较好。曹军在行军过程中,常遇到缺水缺粮的困境,一度为维持军需不得不屠杀马匹为粮。
2. 辽泽:若成功穿越伴海道,接下来还要面临辽泽,这片广袤的沼泽区,很多征战辽东的将领都因此受挫。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时,也曾为辽泽所困,极为艰难。
3. 辽河:毌丘俭的失败就发生在辽河。曾经在攻打辽东的过程中,毌丘俭因大雨引发水位上涨,致使军队被迫撤退,这也是司马懿十分担心的一个因素。
然而,司马懿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到。公元238年2月,司马懿率大军从洛阳出发,突破了公孙渊的防线。尽管魏军面临恶劣的天气,司马懿选对了出征时机,成功避开了汛期,使得军队能够顺利通过伴海道,逐步推进至辽河。
在此期间,公孙渊感到了危机,立即派使者向吴国的孙权求援,表示愿意臣服,并恳求孙权派兵北上自救。公孙渊的求援行为令孙权颇为愤怒,但羊衜看清了其中的战略意义,认为这或许是一次绝佳的机会。如果魏国未能打败公孙渊,东吴可乘机再度复仇;若魏国胜利,东吴也能借此拉拢公孙渊,进一步巩固自己在辽东的影响力。
孙权在沉思之后,决定派兵相助,表示将与公孙渊共度难关。然而,他也故意提醒公孙渊:“司马懿所向无敌,你应当小心。”与此同时,公孙渊命令卑衍、杨祚率领大军在辽隧设防,准备迎战魏军。
面对敌军的严阵以待,司马懿没有直接进攻,而是先假装从南侧进攻,吸引公孙渊的主力部队,然后悄然从北侧渡河,突袭襄平。为了震慑敌人,司马懿甚至命令烧掉渡船,确保公孙渊无法追击。
这一战法与曹操在潼关之战时的奇袭相似,都是通过引导敌军调动兵力,然后趁机反击。公孙渊未能及时发现司马懿的战略意图,导致辽东军队措手不及。卑衍和杨祚急忙回撤,放弃了辽河防线。
随后,司马懿带领魏军与辽东军队展开决战,在襄平城西南的首山一带,经过一番激战,司马懿凭借出色的战略和兵力优势,三战三捷,彻底打败了公孙渊的主力。最终,公孙渊不得不退守襄平,而魏军则围困了整个襄平。
发布于:天津市曼雅配资-曼雅配资官网-股票配资保证金-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